English

金盾精神浇开出版之花

1998-06-2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这是怎样的一家出版社?白手起家,“生下来就没有奶吃”,创办不过15年,原本是为军队后勤工作服务的,然而,就是这样一家军队出版社,却昂首阔步地走在全国近600家出版社的前列。1994年,该社被中宣部、新闻出版署评为“全国优秀出版社”;1996年被国家科委、中国科协评为“全国先进科普工作集体”;图书发行码洋恰似“芝麻开花”,连攀新高:1994年1亿元,1995年1.5亿元,1996年1.8亿元,1997年2亿元。全国众多出版社年发行码洋过亿的已属难得,金盾出版社的辉煌业绩则足以傲视群雄,指点江山了。

这是怎样的一位出版社当家人?穿着整洁的旧中山装的“一位老兵”,34年异乡生活却乡音未改,热情、朴实而不事张扬。就是这样的一位当家人,带领金盾步入辉煌,连创佳绩;就是这样一位当家人,1995年被总后勤部荣记三等功一次;1996年被中国版协评为“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”;1997年成为全国荣获第五届“中国韬奋出版奖”的13人之一。这是一位在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兵。他就是金盾出版社社长刘新明。

而这辉煌的一切,都源自于金盾精神。

金盾精神,浇开出版之花。

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?

把握方向心系读者

我曾经问刘新明:“您在工作中最得意的举措是什么?”他犹豫的神情让我意识到我让他感到为难了。的确,对于这样一位带领金盾谱写了壮丽篇章的“领头雁”,他的得意举措岂是三言两语所能涵盖?对于这样一位不事张扬,不居功自傲的“老兵”,他怎么会沾沾自喜地如数家珍?

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今天,出版社如何存活并力求发展,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。前些年一些出版社在大风中迷失了方向,卖书号,出劣书,一个“钱”字当头,弄得出版界一片乌烟瘴气。让刘新明感到欣慰的是,金盾每年出版新书200余种,始终奉行为社会服务的宗旨,没有卖过一个书号、版号,从未出现过重号、空号、错号,没有出过一本有问题、格调不高的书。至1997年底,该社出书1550余种,其中260种是军队后勤用书,面向社会发行的有1300余种,基本上是畅销书。许多出版社的不少图书初版也是绝版,而金盾社十多年来,订单上仍有1156种图书为人们所喜爱,平均每种重印三四次,发行16万册左右。同时出版社也精益求精,不断修订,不断改版,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图书内容的先进性。

这几年人们谈起书价总是深恶痛绝。高定价带来高利润,出版社何乐而不为?而金盾出版社心系广大读者,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。多年来,金盾坚持出低价书,据测算,金盾的图书定价一般比图书市场平均价格(1.34元/印张)低20-30%,为0.85元/张左右,真正是“物美价廉。”

智慧铺就成功之路

“金盾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11月,当时是作为军队后勤出版社呈报的。主要是为军队建设包括农副业生产出一些养猪、种菜、种田等具有实用价值的图书。书到部队大受欢迎,想不到在地方也深受群众喜爱,这对我们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启示……”刘新明娓娓叙述着金盾的“发家史”,市场启发了他们,也鼓舞了他们,金盾社随之出版了一些面向地方的图书,主要是为生产服务的实用科技图书,反响很好,声誉日隆。经过调查和研究反馈信息后,在反复的摸索中,金盾出版社逐渐确定了自己的出版方向、读者定位、图书市场和主要目标,那就是:“以实用科技图书为主要出版方向,以中等文化水平读者为主要读者对象,以部队基层和广大农村为主要图书市场,以服务经济建设、改善人民生活为主要目标。”金盾版图书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,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:一、内容丰富。从农业生产、科技知识、生活常识到保健养生、法律知识等等,涵纳极广;二、科学实用。金盾社请大专家来写小册子,这些图书的质量是可以保证的,同时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,理论联系实际,堪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;三、通俗易懂。金盾以中等文化水平读者为主要对象,因此图书尽可能深入浅出,普及化、大众化,如将书中外文、化学符号等专业术语等尽可能简化或通俗化,同时又保证科学性与准确性;四、即前文所述的“物美价廉”。金盾社在市场竞争中自负盈亏,在夹缝中寻求生存发展,他们凭借智慧和创造意识,在出版界中站稳了脚跟,用刘新明的话说,就是“比较早地进入了市场,下了海,还学会了游泳。”刘新明说这话时,有一种自豪的神情,仿佛一位经过浴血奋战之后,“满城尽带黄金甲”的凯旋的将军。

对出版社而言,图书发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它的生命。金盾优秀的发行工作正是它走向辉煌的秘诀之一。金盾社在出版优质图书的前提下,曾以“新书试销”和“背书下乡”的发行举措,开出版界自办发行之先河,创造了90年代中国图书发行的辉煌,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出版界。后来,“新书试销”被改进为“新书主发”,对新华书店实行全品种经销包退。刘新明说:“对新华书店实行‘新书主发,经销包退’的举措,目的就是要减少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给金盾带来的发行压力,使金盾图书能继续保持良好的销售势头。”这种举措的确带有不小的风险,但刘新明说:“金盾对自己出版的书有信心。”金盾版图书在新措施的试行期间,均有较大幅度的发行增长,而且很少出现退货现象。在刘新明的组织领导下,全社发行人员发扬了军人不怕苦、不怕累的作风,使金盾图书发行工作连上台阶。该社发行网点,1994年由3000家书店组成,目前发展到3600家,发行网点在全国县市的覆盖面,1994年为82%,1995年为86%,1996年为89%,目前已经增至90%以上。背书下乡,送书到基层,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啊!

“我们是老兵,我们有老传统!”

初到金盾,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:金盾是独特的。它是我见过的出版社中最为独特的,它和它的名字一样有一种内涵深蕴的“精、气、神”;刘新明是独特的,他是我见过的社长中最为独特的一位,他有着一位老兵的精神世界中不可磨灭的亮点。

上梁不正下梁歪,上游不清下游浊。金盾社实行“全员聘任制”,社内大部分是返聘的军队离退休师团职干部,有的还是将军,他们政治、业务素质都很高,但组织他们是困难的。作为社长,以身作则是第一位的,刘新明在以身作则的同时,时刻关注着全社同志的精神面貌。全社作为一个整体投入市场竞争,这是金盾长期以来形成的特点与优势。刘新明主持工作以后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了这个优势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多种规章制度,将全社人员组合、凝聚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运转灵活、效率很高的以社长负责制、干部聘任制、满负荷工作制、全社一条龙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,大大增强了该社的整体实力。刘新明自己为全社树立榜样,遵守制度,大讲职业道德,大力弘扬敬业精神,从小事做起,如不迟到早退,仅这一点,就是许多出版社做不到的。

在刘新明的办公室里,常常有一张张“上交礼品登记表”,一目了然地记载着全社同志上交礼品的情况。金盾社原有一个“老三不”,即办公室内不吸烟,不看报,不聊天。后来,按照中央的反腐倡廉的精神,刘新明又提出“新三不”,即不收礼,不受贿,不徇私。有人送礼辞而不掉的,也好,上交!刘新明以身作则,率先垂范。银行为了拉存款,纸张公司为了推销纸张,印刷厂为了保证活源,这些单位的领导都向刘新明发出邀请,均被他婉拒:“那一套在我们这儿不行,我们是老兵,我们有老传统!”刘新明感叹地说:“我如果在腐败风面前站不住,下面的廉洁奉公就不会蔚然成风了!”

“金盾有一批高素质的人,没办法不发展。”

有人说:“金盾发展到现在,有的可以理解,有的不可以理解。”不出坏书,这可以理解,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型专业出版社,在改革大潮中,却走在前面,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,这不可理解。问刘新明,他微微一笑。他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几位老同志身上的小故事。

一位老编辑,原是一位教授,69岁了。到1996年底已完全退休,可他责编的一本书要出片子,按理说这事该交别人去做,可他坚持负责到底,元旦三天,他改了三天稿子,而且不要任何报酬,这位老同志一个月后就去世了。

门卫于师傅,71岁了,退休前是一个仓库的主任。于师傅工作恪尽职守、一丝不苟。一天晚上,外面有车给出版社送煤,由社里的一个人负责照看。夜里漆黑一片,于师傅注意到了,他们送煤却不过磅,他要求他们过磅,那伙人便一个劲儿地说好话,还塞给于师傅一沓钱,于师傅严辞拒绝了。他瞧着那一堆据说是21吨的煤,左看右看都觉得有问题。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他去弄个究竟,71岁的老头,说干就干,因为年老体弱,他只好把煤一锹一锹地装在门板上一板一板地过磅,一笔一笔地记录,忙到第二天中午才忙完,这堆煤一共才9吨多,却谎报是21吨!老头儿全身黑乎乎的,正巧被刘新明碰见,一问明白,刘新明又是心疼又是气愤,让他感动的是,正是因为有了于师傅这样的老同志,金盾才有了今天;让他气愤的是,某些人为了个人私利,竟昧着良心做事。为严肃社纪,金盾社开除了那个不地道的人。

邯郸的一家个体书店,代销金盾版图书,欠金盾社9万元书款。社里的一位老同志去邯郸催款,听说这家书店的店主不想做书的生意了,要把书转到另一家书店。这位老同志一听,警惕起来,他担心夜里书店的人偷偷把畅销书弄走,于是他就守在书店门口一根路灯柱下,他故意坐在亮处,让他们的企图无法得逞,并且他还坐在一块砖上,必要时可以以砖作防身武器。这位以师职退休的老同志像警惕的哨兵坚守在那里。半夜,果然有摩托车开到书店门口,那人一看情况不妙,转头悻悻地走了。

1993年2月的党校图书订货会,四川自贡市书店一行七人来京,临行前通知金盾社接站,发行部老杨和一个小伙子,一老一少,晚上8:30开车赶到车站,到站后听说列车晚点,就一个劲儿地等。同行的某发行所的人,他们来接重庆新华书店的同志,一听说列车晚点,立马掉头回去了。大冬天的夜晚特别地冷,车内没有空调,老少二人冻得够呛,却没有离开。凌晨2:30,车到了,客人们准备找个地方过一夜,没料到一出站,却看见金盾的同志还在等,客人们感动得不得了,他们说:只有金盾的人能够这么做。

五编室主任向旭春,也是一个老同志,以正师职退休后返聘到金盾社。他的女儿在深圳办公司,有三四处别墅,孩子们都劝他老了别忙乎,让他去深圳安享晚年,他不肯,坚持在金盾干了十多年,他说:“虽然退休了,可在金盾,我感觉自己找到了位置,感觉很有意义。”他还填了一首词《清平乐》:“天赐良机,金盾当编辑,老有所为见成绩,全家老少欣喜。各路英才相聚,博学深研广集。定位促成特色,双优化作效益。”

高楼大厦,起于一砖一瓦,一沙一石。刘新明感慨地说:金盾的成功,不是偶然的,正如有人说:“金盾有一批高素质的人,没办法不发展。”而作为社长,当大伙儿都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时候,刘新明就十分细心周到地关心他们的生活,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。可以说,一个好社长,加上一批好同志,就等于金盾的成功。

又是一年了。回顾过去,展望未来,刘新明雄心勃勃,运筹帷幄,他要求全社苦练内功,谋求发展。新的一年,他将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:一、重视人才,加强队伍建设;二、严格管理,大兴求真务实之风;三、更新旧设备,采用新科技。我想,金盾社有了这样的“领头雁”,它的未来是可以想见的。

行文至此,我发现自己还没有用语言概括出“金盾精神”。然而,细细想来,令人惭愧的是,我竟无法用语言准确而深刻地表述出“金盾精神”。

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?

刘新明知道。

金盾社的同志们知道。

所有热爱金盾图书的读者都知道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